全國第一個有害氣體探測機器人、“脫帽報警”的智能安全帽、冬暖夏涼的“高保溫被動房”……走進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展區,一個個顛覆想象的黑科技產品撲面而來,建筑服務的數字化、智能化讓人印象深刻。本屆服貿會專設工程咨詢與建筑服務專題展,以“智慧建造、綠色發展”為主題,在首鋼園區設置4800平方米的單獨展館,以視頻與實物相結合的方式,集中展示建筑領域數字化、智能化、網格化發展趨勢下的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成果,帶你一睹智慧建筑的獨特魅力,一探超級工程的建造奧秘,來一場身臨其境的數字建造體驗之旅。
創新科技加持 智能設備顯身手
在8號展廳內,能聽到清晰而有節奏的“噠噠噠”聲,一只機器狗正在穩步前行。沿設定線路進行初步檢視后,原本棲息在機器狗后背的無人飛行器躍升空中,機器狗、無人飛行器在地面和空中拍攝的工地作業現場畫面,此時已實時回傳給了云端平臺,而原本需要在艱苦環境下巡檢的工人,可以通過后臺檢視、分析回傳的數據。機器狗工地巡檢——這充滿科技感的一幕并非科幻電影中的場景,而是已經在北京、浙江、福建等智慧工地中落地應用的實際場景。
機器人還能干啥?在建筑領域,智能機器設備比比皆是。核電預埋件焊接機器人專門用來給工程建設做焊接。由于核電建設項目規模大,預埋件多,往往數以萬計且焊接型號不盡相同,焊接工作量大且操作起來十分耗時,這種機器人往往被用于核電核島這一類施工質量、安全系數要求極高的項目中。應用這一機器人后,施工人員僅需根據不同焊接型號將機器人的固定工作臺夾具進行調整定位,焊接工作即可快速展開。相比人工焊接,工作效率提升3倍。目前,該機器人已成功應用在了廣西防城港及廣東惠東太平嶺核電項目。另外,管道檢測噴涂機器人專門用來修管道,機器人直接從城市地下管網進入待修復管道,進行檢測、清洗、噴涂、固化修復等一系列操作,無需開挖路面,施工人員即可實時在地面操作。有了機器人的協助,過往1個月的修復工作量縮短至4天,成本降低3~4成,修復質量得到極大提升。
“從外觀上看,這頂智能安全帽和普通安全帽沒有什么區別,戴起來也差不多重,功能卻天差地別,它具備‘千里眼’‘順風耳’等強大功能?!睋嚓P負責人介紹,以前工地上班都是班組長在出勤表上畫鉤,現在智能安全帽可以與作業人員“1對1”實名制綁定,作為監控系統的“眼睛”“耳朵”,能夠精準記錄工人用工狀態,精準落實勞務實名制管理。另外,它還能自動探測周邊危險源,主動發出語音提醒佩戴人員注意,起到安全預警作用。如果在現場遇到突發情況,作業人員可以長按SOS鍵求救,系統平臺會立即收到求救信息,在后臺地圖實時顯示求救信息?!拔覀冞€可以查看員工佩戴安全帽的行動軌跡,從而實現事前預防、事中報警、事后回溯的施工安全智能化管控。帶著智能安全帽去工地,多大的工地都安全,工友們干活心里更踏實了!”相關負責人說道。
本次展會也少不了VR(虛擬現實)設備,不少人帶上VR眼罩體驗建筑施工安全教育。結合真實的施工場景,VR安全教育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高度還原場景,打造沉浸式體驗,重現高空墜落、物體打擊等各類安全事故過程,使參加安全教育的人員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并從中學習規避安全風險的方法,其高度沉浸性、交互性可以讓受教育者從內心深處認可安全管理的要求。本次展出的VR安全體驗站一體機版,可以實現多人同時體驗,培訓效率高。此外,將VR安全教育系統與實名制管理系統聯動,培訓記錄將自動關聯到個人,有效落實安全培訓。
5G與建筑的碰撞 智慧工地系統再升級
基于各個攝像頭布設的位置,利用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網絡高速、低延時特性,“視頻監控+慧眼AI(人工智能)”在現場和生活區進行全覆蓋監控,模型和現場可實時對接,手機和電腦端可以實時掌握現場和生活區的情況……在展會上,時刻在忙碌運行的智慧工地管理平臺隨處可見,工程全息模擬,數據實時滾動,展現了智慧工地系統不斷感知的觸角。
一些企業通過“機器人+5G大屏”展示了智慧工地系統,在企業端創建“基于移動互聯設備的遠程技術管理系統”,定時更新200余個項目的關鍵經營指標和數據,遠程實現對工程項目的實時視頻及預警、項目經營分析、應急管理功能,形成企業總部統一分布式管理、多工地獨立部署運行的模式。在工地端,智慧工地系統集成人員管理、車輛管理、安全管理、質量及進度管理、工程管理電子化等模塊,借助BIM(建筑信息模型)、AI、熱成像等技術,實現對施工現場的實時把控。一旦發生火災或員工未戴安全帽進入施工區域等問題,系統可自動拉響警報,形成項目管控“千里眼”。
從智慧工地項目級平臺到企業級平臺,再到建筑業主管部門應用的智慧監管平臺,智慧工地管理聚焦場景,又統籌全局。如今的智慧監管平臺也在一張大屏管理的基礎上延伸出更多應用場景。
在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數字化應用場景建設試點項目中,一個小小的二維碼脫穎而出,它的背后是一個基于工地管理的大平臺——濱江平安工地一碼通。眼前的這方大屏,正是“平安工地一碼通”的升級版。這一平臺集成政府監管、應急管理、企業管理、勞務信息、健康碼、項目信息、社會評價、來訪登記、投訴建議9大功能,打通了部門間的數據銜接和共享,面向主管部門、企業組織、項目職工、社會公眾,形成多維的工作管理系統,構建“云上監管”模式。
7月24日,臺風“煙花”臨近浙江。杭州市濱江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通過“平安工地一碼通”系統線上抽檢工地停工及防汛準備情況,并連線項目負責人,詢問工地人員應急轉移情況,當日啟動工地人員轉移安置工作,僅1小時就完成了約1.3萬名工地人員轉移。此次杭州防臺部署工作,“平安工地一碼通”數字化平臺作為防臺減災的重要利器,為科學防臺、民生保障等提供了有力支撐。
有顏又節能 綠色建造助力“雙碳”未來
實現“雙碳”目標是當前建筑業發展的主題之一。各建筑業企業紛紛展出節能工程和綠色技術,展現了推動建筑業綠色發展的決心和實力。
在工程咨詢與建筑服務展館,北京工人體育場的改造復建模型首次亮相。在保留傳統風貌的基礎上,改造復建后的工體將增添智慧、綠色元素,成為北京的文旅新名片。
1959年8月,北京工人體育場在一片大葦坑上建成,是當時我國最大的一座綜合性體育場。60年間,它先后承辦過全運會、亞運會、大運會等。去年8月,工體改造復建項目啟動。最近,場館已全面進入地上主體結構施工階段,預計2022年年底完成竣工驗收。據工作人員介紹,工體改造復建遵循“傳統外觀、現代場館”的原則,打造智慧與綠色并存的新地標,迎接2023年亞洲杯。改造后,工體將從綜合性體育場,變成專業足球場,不僅綠色技術加身,也將助力體育場實現實時分析跑動距離、速度、隊伍陣型,監測運動表現、運動員身體機能、自動捕捉足球軌跡等。
和工體改造項目一樣,服貿會首鋼園場館建設也強調低碳環保。按照反復利用、綜合利用、持久利用的原則,首鋼園場館主體采用鋼結構設計,可實現材料后期回收利用。開放式展館采用裝配式張拉膜結構,避免對原有地面的改動。膜結構屋頂設計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最小限度索取能源,為會展提供服務空間。不僅如此,國家會議中心綜合展區內大部分搭建材料也都可實現回收再利用,是秉持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3R環保理念,助力實現“雙碳”行動的綠色展廳。
同時,參展企業也展出了一些綠色建造技術。例如建筑廢物多元化再生利用技術,這一技術的應用,可以使混凝土廢棄物處理率達到95%以上,實現節能減排、創新創效的總體目標。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照明系統采取自然采光和智能照明,配合高漫反射板和鋁網遮陽玻璃等高新科技,更加環保節能。
除此之外,展會現場還有很多建設成果,包括“一帶一路”工程建設項目,展示著中國建造的標準和速度、傳達著構建發展共同體的善意與友誼。參觀者能與機器狗等數字建筑領域的硬科技親密接觸,也可身臨其境感受工程建設走出去的累累碩果,展區互動性體驗感十足,拉近了數字建筑與人們生活的距離。而這些智能設備僅僅是數字科技賦能傳統建筑行業的冰山一角。